首页

女王老师靴

时间:2025-05-25 19:13:44 作者:一习话丨“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” 浏览量:83751

  最近,广电总局发布“霸总类”微短剧管理提示,要求“防止有存在刻意通过拜金、炫富、炫权、享乐等制造爽点,以及宣扬不劳而获、一步登天、一夜暴富的人生观、价值观等问题的微短剧上线播出”。各大微短剧平台应声而动,加大对违规微短剧的巡查处置力度。比如,红果短剧发布的治理公告就显示,11月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190部。具体原因,除了拜金炫富,还包括低俗“擦边”、以暴制暴等。

  对于这波重拳,不少网友和从业者纷纷叫好。而拉长视野可以发现,今年以来,针对微短剧的治理举措逐步完善,一场深度变革已经开启。6月1日,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实施生效,划定30万元和100万元两个投资额界限,由国家广电总局、省级广电部门、网络视听平台实行“分类分层审核”,所有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。这一“最严短剧新规”设立了清晰标准,明确了责任主体,倒逼微短剧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格局逐步转型到“有序发展”格局。这一过程中,红果短剧等平台积极响应,一手强化内容审核,一手扶持精品内容。政策与市场的紧密配合,重塑了微短剧的发展逻辑,告别“野蛮生长”“低俗化”,走向规范化、精品化,正成为从业者的共识。

  客观地说,这场深度转型会为微短剧行业带来一定阵痛。作为网友们的“解压神器”“电子榨菜”,微短剧能够火爆出圈,主打的就是“短、平、快、爽”。15秒一次反转,30秒一个冲突,3分钟演尽爱恨情仇,这样的剧情设置让观众们如嗑瓜子一样停不下来。而这种沉溺也为微短剧带来了可观的流量收益。究其本质,就是在利用人性弱点、迎合低级趣味。这一招纵然可以在短期内赚得盆满钵满,但显然不可持续。一来,大多数人还是有自控力的,“狗血”剧情帮助观众偶尔放松,但如果制作方就在低俗赛道上蒙眼狂飙,只会让观众感觉反胃;二来,所谓文以载道,作为文艺作品的微短剧如果大肆宣扬拜金主义、不劳而获、以暴制暴等价值观,岂不成了“电子毒品”?这个意义上,微短剧的转型势在必行,强监管可能会让一些追求短期逐利的资金退出微短剧行业,但会吸引更多长线资本进入,为行业发展换来更大的空间。

  “看微短剧的人,比点外卖的人还多。”《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4)》显示:截至2024年6月,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.76亿人,占整体网民的52.4%,超过网络外卖、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,快速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。今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.4亿元,预计2027年超1000亿元。可见,在网络化、快节奏的今天,微短剧的蓬勃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,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一大增长点。引导微短剧走上正途,走得更远,显然还需要更多努力。一大关键,就是相关部门与相关部门的相向而行。一方面强化审核、精细治理,压缩低劣剧的生存空间;一方面加大扶持、给足空间,鼓励优质剧的拔苗生长。比如,央视、国图、红果等联手打造的《重回永乐大典》,聚焦古籍修复和文物保护,就入选了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。让这样联动多一些,相信会有更多优质微短剧涌现出来。

  微短剧,“微”的只应是体量,而非价值;“短”的只应是时长,不是品质。拿出匠心,扛起责任,相信微短剧能走出一片新天地。(文/王昊) 【编辑:刘阳禾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“从钱凯到上海”的繁荣路

央视网消息:秋风起,“晒秋”忙。在安徽歙县阳产村,村民趁着晴好天气,将收获归仓的农作物在房前屋后晾晒,五彩缤纷的农作物与土楼群交相辉映,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村“晒秋”图。

伶仃洋上“冲浪”:深中通道实现5G信号全覆盖

上海11月5日电 (张东方 臧赫 何显津)11月5日,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开幕。本届进博会共有来自12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000家展商参加企业展。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,创历史新高。在进博会的媒体中心,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对这场盛会充满期待。他们纷纷表示,一年一度的进博会为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机遇,期待进博会的成果惠及本国。

严查“吃公函”“吃食堂”“吃老板”“吃下级”

中新网11月1日电(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)从“问世”,到“隐退”,再到“重出江湖”,在各地为提振楼市各出新招的背景下,曾流行于棚改高峰期的房票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中。

东风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监事潘家年被查

从整体情况看,因冷空气频繁来扰,气温起伏不稳定,今年浙江大部地区的入春时间比往年略迟。如杭州常年入春时间为3月8日左右,绍兴的常年入春日期为3月6日。

跟着北京旅游警察打卡奥林匹克公园

论坛期间,邀请嘉宾“走进12345”,沉浸式感受接诉即办,体验“北京服务”的温度。邀请国际嘉宾开展城市参观考察,实景实感首都历史文化底蕴、科技创新成果和基层治理成效;接诉即办纪录电影用“百姓故事、平民视角”讲述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